•  

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共创辉煌!

政府信息公开网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党群机构
  • 教学院部
  • 校务公开
  • 学术活动
  • 阳光服务
  • 校园风光
  • 全面教育
  家长和孩子该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焦虑怪圈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党群机构
  • 教学院部
  • 校务公开
  • 学术活动
  • 阳光服务
  • 校园风光
  • 全面教育
协会动态

最新新闻

  • 家长和孩子该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焦虑怪圈...
  • 专家:孩子容易与同学发生肢体冲突这样解决...
  • 人民网发布2020年度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
  • 十年磨剑 掇菁撷华...
  • “菁英”赞...
  • 侨胞说:欧洲侨胞寻新机闯寒冬...
  •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十周年活动在京举...
  • 详解菁英计划...
  • 爱贝英语:从“一堂好课”开始,让孩子成为更...
  • 教育部提醒研考考生:做好考前防疫准备减少不必...
  • 伦敦实施紧急封锁首日:街头空荡 人群寥寥无几...
  • 98岁老教授开直播讲长寿“实力圈粉”...
  • 中央财经大学特殊类型考生需考前7天内核酸检测...
  • 四川省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考补报名工作的通知...
  • 2021研考本周末开考 报考人数再创新高...
  • AI技术助力体质健康教育 携手引领体质健康行业...
首页 > 校园风光

家长和孩子该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焦虑怪圈

发布日期:2020-12-29 21:12:57
人民视觉供图 人民视觉供图 

  “不提作业母慈子孝,一提作业鸡飞狗跳。”

  “一些家长对孩子整天担惊受怕,只要孩子不学习、不听话,就压不住火。”

  “有的家长则开口闭口‘别人家的孩子’,不断给孩子加压,似乎不给孩子报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有的家长积极加入各种群,希望找到‘一招鲜’,找到‘金科玉律’,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家庭教育分论坛上,有关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话题被频频提及,这种焦虑背后暴露的是什么,以及如何消除这种焦虑,成为与会专家学者探讨的主要议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提起家庭教育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焦虑”。2018年,她所在的北师大对外发布了一份题为“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的报告,该报告对全国近20万名四年级、八年级的孩子及其班主任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八年级学生均感受到家长对成绩有较高的期望,45.9%的四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希望自己考到“班里前三名”,42.7%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希望自己考到“班里前十名”。

  “我们的家长总以为孩子学习好就好了!这样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人父母的一片拳拳之心,但问题是,当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只剩下学习,还要求孩子在学习上做到‘超常’,这时我们的孩子就可能变得‘不正常’。”边玉芳说。

  从事青少年研究工作将近3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的感受和边玉芳很像,他提起家庭教育想到的是“童年恐慌”。

  多年前,孙云晓就曾发出一个呼吁:警惕童年恐慌。他说,童年恐慌让生命难以生长,甚至扭曲、毁灭。而儿童“童年恐慌”的背后,其实就是“父母的恐慌”。

  在他看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在增高,希望能给孩子提供最优质的教育,但不同的家庭,对于优质教育的理解有很大偏差。有的家庭教育走了样,陷入家庭教育“学校化”“知识化”的误区。其结果是,家庭变成了学校,家长变成了老师,关注点都在学习上、技能上。

  “这就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务。”孙云晓说,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一个孩子生下来既需要知识教育,也需要生活教育。将这两个教育完整地结合起来,相互支撑配合,才会有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孩子。

  那么,家长为何如此关注孩子的学习,又如此焦虑?有人认为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是,一些学校老师将批改作业、教孩子知识的部分任务“转嫁”给了家长,家长在一天的辛劳疲惫之后不得不面对孩子和“繁重”的作业,难免心力交瘁,产生焦虑情绪。

  但在边玉芳看来,家长之所以如此焦虑,如此在意孩子的学习,更主要地在于他们总害怕孩子未来没有出路,总以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好了,总以为孩子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成绩越好,未来的成长就好。

  “深层次原因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什么阶段培养什么能力、什么阶段学什么、不学什么缺乏认识,还有不知道孩子的成长需求,也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边玉芳说。

  她以0到6岁的孩子为例,这些孩子需要学习什么?“想想我们0到6岁怎么成长,恰恰是自由地玩耍,相当多的运动,才是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边玉芳说,大量的研究证明,0到6岁的孩子需要户外运动时间,其中1个小时的体育锻炼,3个小时的自由玩耍。

  在她看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多方面的成长需要,他们要找寻人生的意义、知道自己活着的价值,他们有与人交往的需要,要在人生的多个方面证明自己“我能行”;他们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学习的机器,他们需要丰盈的生活,而不是“吃饭”“学习”“睡觉”这样简单生活的重复。

  在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看来,家长越来越多干预孩子的生活,孩子就可能越来越缺乏独立性,这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成年人总认为孩子小,总认为他离不开家长,总认为孩子依赖家长,使得孩子越来越依赖家长,而家长越来越多地干预孩子的生活,把大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陷入恶性循环。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不少家长认为得到好成绩,考上好学校,才是孩子的头等大事。等考完学再发展兴趣,再做其他感兴趣的事情,也不迟。因此当孩子的兴趣与家长的愿望不一致时,多数家长会想方设法让孩子服从大人的意志,或强迫或利诱。

  但在刘长铭看来,兴趣的产生是大脑发育的结果,很多研究表明,过了某个阶段兴趣会减弱,甚至会消失。“所以我的建议是,只要孩子兴趣是健康的,我们就应该鼓励。没有兴趣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当学习证书成为人人共有的共性以后,兴趣和特长就成为一个人社会存在的价值。如果你有了独特的社会价值,也就不存在和别人的竞争了,也就不会产生焦虑了。”刘长铭说。

  在他看来,不少家长的焦虑,是唯恐孩子在技能方面被“别人家的孩子”赶超,认为被别人超过了,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其实家长需要考虑的不应该是孩子是否输在起跑线上,而要想想孩子在1万米、两万米以后会不会掉队,在10年、20年后,还能不能顺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和社会。

  什么样的教育观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孙云晓认为,毫无疑问一定要从儿童实际出发,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人具有的潜能。

  在孙云晓看来,天才是选择了适合他的道路,蠢才就是选择了不适合他的道路。好的教育让人获得自由、获得幸福、获得自己潜能的实现,这是教育的本质。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潜能也是千差万别的。儿童教育就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

  作为学者,边玉芳曾不止一次地被问到“教育孩子有没有一招鲜”,她的回答通常是“没有”。“如果非要找一个出来,那么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比单纯成为一个学习上的‘超常者’重要很多。让他们有人的情感,对亲人有感恩的心、对他人有恻隐之心;他们有基本的生活感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以人的方式培养孩子。这就是最大的一招鲜。”边玉芳说。

相关链接
 
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中国养老金     辽宁省建设工程造价     四川政府采购     沈阳市卫生局     南京教育网     恩施市崔家坝镇人民政府     江苏省常熟市花溪小学     奉化市城北中学     内乡教研网     德州市石芦街小学     荆州中考招生网     天域幼儿园     松滋实验初中     德州幼儿师范学校     上海市陆行中学北校     大丰市飞达路初级中学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处     尤溪实验小学     石家庄职工大学     井冈山革命传统学院     鄞州区高桥镇中心幼儿园     汕头市长厦小学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网站     广东北江中学信息网     福州屏东中学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滁州卫生学校     江西省教研网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大埔虎山中学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logo_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