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共创辉煌!

政府信息公开网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党群机构
  • 教学院部
  • 校务公开
  • 学术活动
  • 阳光服务
  • 校园风光
  • 全面教育
  详解菁英计划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党群机构
  • 教学院部
  • 校务公开
  • 学术活动
  • 阳光服务
  • 校园风光
  • 全面教育
协会动态

最新新闻

  • 详解菁英计划...
  • 爱贝英语:从“一堂好课”开始,让孩子成为更...
  • 教育部提醒研考考生:做好考前防疫准备减少不必...
  • 伦敦实施紧急封锁首日:街头空荡 人群寥寥无几...
  • 98岁老教授开直播讲长寿“实力圈粉”...
  • 中央财经大学特殊类型考生需考前7天内核酸检测...
  • 四川省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考补报名工作的通知...
  • 2021研考本周末开考 报考人数再创新高...
  • AI技术助力体质健康教育 携手引领体质健康行业...
  • 日本选出年度新创成语 多与疫情有关 “医师奋诊...
  • 北京首次高考外语非英语听力考试安排来了...
  • 跨文化,这个能力不能缺...
  • 天津大学打破导师终身制 育人能力成年度必修课...
  • 中央音乐学院公布2021本科招生考试办法 线上线下...
  • 六大新项目入驻济源职院大学生创业园...
  • 企业直播这么火,如何挑选你想要的平台?...
首页 > 校务公开

详解菁英计划

发布日期:2020-12-29 21:11:53

本文依托《广州市自主人才培养地方公派留学菁英计划实施九周年成果调研》(简称“成果调研”)、《2020年中国广州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青年人才在穗发展分析报告》等编辑整理。

举措篇

》》瞄准“高精尖”,不断优化政策体系

◎ 2011年4月2日,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发布关于印发《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 2013年3月13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印发《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

◎ 2017年4月20日,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发布关于印发《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实施办法》的通知;

◎ 2019年12月30日,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发布关于印发《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实施办法》的通知。

支持范围逐步扩大

从仅面向广州地区的高校在册全日制优秀学生,拓展到国家“985”高校的广州生源,又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展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及港澳台地区名列全球前200位高校的在册粤籍生源全日制优秀学生。

目标定位愈加聚焦

从政策初定面向国际知名高校,到以全球位列前150名的国际知名高校或排名前50名的学科领域高校,在选派就读的海外高校上更加聚焦。

》》完善支持体系,优化资助资金结构

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由最初市财政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调整至由市财政全额承担定向培养学员的资助经费,进一步降低用人单位的培育成本。

优化资助资金结构

主要资助类别包括生活费、差旅费、签证费、学费。2014年后取消签证费和学费的相关资助,主要对其生活费、差旅费进行资助。1次往返国际旅费(其中国际旅费标准为欧美地区人民币0.8万元,亚洲及大洋洲地区人民币0.6万元);每月1.3万元生活补贴。

》》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政策传播方式

扩大宣传范围

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市属(区属)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场宣讲。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长沙、武汉、杭州等多地进行的巡回宣传推广,宣传周期从短期集中宣讲(2-5天)延长至2个月。

宣传方式多样化

一方面通过大众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资源,进行重点推介报道;另一方面,与高校、企事业单位联合举办项目宣讲会、招才引智洽谈会等活动。

据成果调研结果显示,85.71%的菁英学员通过学校或所在单位获知菁英计划,39.46%通过“导师、同学、朋友、同事”获知(见图1-1)。

图1-1.jpg

(图1-1:菁英计划宣传渠道情况)

》》健全服务体系,大力提升服务水平

提供全链条服务

项目申报前,为菁英学员提供项目申报、评审、答辩等相关事宜的全过程咨询;申报成功后,协助其办理留学协议签订、户口档案挂靠、签证一对一协办、购买出行机票、组织参与行前培训等。在国外留学期间,通过QQ、微信和邮件等手段,由专职人员与学员保持24小时即时沟通,及时为其解决海外留学生活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据成果调研结果显示,51.02%的菁英学员表示,全面化管理服务使其在异国他乡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的温暖。按期回穗后,协助其回定向培养单位或推荐意向就业,并为意向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创业政策咨询、融资服务、法律知识等,或推荐参加教育部“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众创杯”创新创业大赛等。

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每年为菁英学员举办各类型的联谊公益活动,增进菁英学员的交流沟通,增强对组织的荣誉感和凝聚力。如举办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经验分享会、互联网+共享经济下的运作管理国际学术论坛、中瑞蝴蝶多样性与进化研讨会等活动,均受到好评。为进一步服务在穗菁英学员,2017年成立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谊会,由学员担任理事和监事,为会员提供就业推荐、创业指导、项目合作、人才交流、法务咨询等服务。

成效篇

》》资助情况

资助类别

2011年实施至今,已资助352名菁英学员。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84人、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168人,其中定向培养学员10人。(图2-1)

图2-1.jpg

(图2-1:菁英计划历年资助人数情况)

留学国别分布

菁英学员主要赴美国、德国、荷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留学,覆盖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等世界一流大学。(图2-2)

图2-2.jpg

(图2-2:菁英学员留学国别分布)

留学专业分布

在工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精细化工、人工智能、半导体器件与材料等)、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神经外科等)和理学(数学、化学等)等专业占比较高。(图2-3)

图2-3.jpg

(图2-3:菁英学员留学专业分布)

派出单位分布

据成果调研,菁英学员留学前主要集中在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返穗服务后,仍超过一半人选择留在高校就业。(图2-4)

图2-4.jpg

(图2-4:菁英学员留学前所在单位和回国就业单位分布情况)

》》取得成绩

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

项目实施至今,已持续为广州输送了覆盖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NEM(新能源、新材料)重点领域的153名优秀海外青年人才。(图2-5)

图2-5.jpg

(图2-5:菁英学员回国后行业分布)

用人单位满意度

据成果调研,38.46%的用人单位表示菁英计划优化了单位的人才队伍机构,各有30.77%的表示菁英计划提高了单位整体的科研和学术研究水平,增强了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图2-6)

图2-6.jpg

(图2-6:菁英计划给用人单位带来的效益)

创新成果

目前回穗服务的菁英学员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或荣誉奖项76项,其中36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8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面上项目,2人入选“香江学者计划”,8人入选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3人入选“百人计划”;获得省级人才计划资助或荣誉称号42项,其中13人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人获得“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获得“青年珠江学者”,1人获得广东科学技术进步奖,1人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得市级资助项目24个,其中1人入选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3人入选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获得专利授权72项。累计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数量482余篇,在国际会议作报告次数122人次。

社会服务

据成果调研,菁英学员赴两省七地开展智力帮扶、智力支边活动达11次,共完成门诊治疗100 余例,手术1例,举办各类医疗教学研讨会、电子商务类、信息技术类、农业类技术讲座等40余场、开展农业领域技术指导30余次。同时,学员们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海归博士进校园”等公益活动,利用各自所长回馈社会,传递“菁英力量”。如开展“海归博士进校园”系列活动,对接广州市中小学校义务为学生提供科普等服务,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展望篇

立足新时期留学人员服务工作的新形势与新要求,站在广州留服中心历史使命和工作职责角度,提出以下思路和建议。

》》进一步优化菁英计划

适时根据海内外人才发展新形势及菁英计划实施状况,因时而异对菁英计划进行优化,探索建立自由探索青年人才培养、产业创新青年人才培养和公共管理青年人才培养三种培养模式,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做足人才储备,保障项目的竞争力、生命力。

鼓励自由探索培育高潜力青年科研人才。瞄准选拔高潜力青年科研人才,加大对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选取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前沿发展、学术眼光敏锐的青年科技人才,自主选题赴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原创性研究。管理部门只需对其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和评价即可结项,并推荐其在科研基地和团队展开创新活动。

契合产业发展培育产业创新青年人才。精准契合广州产业一线青年人才队伍发展需求,采取联合培养、定向培养方式,每年选取部分来自广州市重点产业领域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人才开展3-12个月的国际短期培训提供资助。通过资助对象本人申请、单位推荐、择优遴选的方式确定,广州市财政按照用人单位实际给付资助40%的比例给予支持。

定向培养公共管理青年人才。每年择优遴选在市属事业单位内工作的青年人才,采取定向培养方式,在海外一流行政管理类院校开展12-24个月的学历教育,广州市财政全额承担资助经费。

》》创新菁英人才选拔机制

打造菁英人才培养共同体。联合菁英计划合作高校、用人单位及培养导师,通过资源对接、政策宣讲、学习考察等方式,共同推进计划实施。面向共同体内高校、用人单位等,遴选导师、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等博士人才培养相关人员,聘任“菁英大使”,并赋予其菁英计划培养候选人推荐权,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挖掘并推荐菁英人才的积极性。

实施菁英人才“蓄水池”工程。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勾勒满足广州产业发展需要的菁英人才需求地图。在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领下,紧扣高校和医疗机构的学科专业布局以及省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引领菁英人才培养方向。依托菁英人才合作培养机制,通过大数据搜索、挖掘和分析,精准实时掌握菁英计划供给高校硕士、博士生源信息,建构菁英人才储备库。

》》创新菁英人才培养机制

打造菁英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建立菁英人才成果管理信息发布系统和成果展示与利用系统,促进菁英人才研究学术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发挥菁英人才朋友圈优势,探索在菁英人才之间实施联合创新项目,鼓励菁英人才跨界创新,开展前沿性、交叉性学术探究,形成创新网络或小组,鼓励“抱团式”创新,联合组团以悬赏揭榜方式解决广州市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一线的科研命题。以各种方式挖掘、利用菁英人才智慧,为广州发展建言献策。举办青年学者峰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国际论坛,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交流互访机制。

打造菁英人才研修营。汇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资源,为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和人才教育培训提供基础,加强政产学研等相关主体合作,分析和识别产业未来发展及其能力要求,强化菁英计划人才培养。面向菁英计划培养期内学员,精心设计训练课程,开展全方位国情研修、政策解读、创新能力培训。充分发挥导师传帮带作用,面向全市产业领军人才、海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公开征集聘任200名“创新导师”,助力菁英人才创业创新。

》》创新菁英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菁英人才同行评议机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菁英学员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学术研修、沙龙讲座及所发表的科研论文、发明专利等进行数据采集,追踪菁英人才学习成长轨迹,按照行业、专业领域构建菁英人才的“知识图谱”。组织同行专家以学术会议方式对菁英计划进展进行检查,建立菁英人才全程跟踪评议机制,实现菁英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的有效衔接。

研究建立菁英计划培养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探索实施菁英计划培养质量动态评价管理机制。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的执行情况、研究成果情况、人才培养情况、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和资助经费使用情况,突出评价菁英人才创新能力、履职行为和工作绩效。

》》创新菁英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菁英人才长效激励机制。从学成返穗的菁英人才中,每年遴选5个创新能力强、技术前景好的科研项目,给予持续性跟踪扶持,从资金扶持、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方面给予全方位配套服务。对于特别优秀的菁英学员科研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持续资助,并优先推荐其参加其他人才项目评选。

加强对菁英人才的精神激励。强化塑造“菁英计划”人才荣誉品牌,依托重点宣传平台,面向海内外推介菁英人才创新创业典型,以“菁英计划”品牌感召天下英才。

》》创新菁英人才服务机制

大力支持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谊会发展。联谊会以智力资源输出、创新创业资源整合与服务供给为使命,一方面发挥智库“主脑”作用,为广州市留学人员相关政策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发挥服务功能,面向所有在穗菁英人才,定期组织国情研修、政策宣讲、讲座沙龙、人才联谊、学术研讨、产学研对接等活动,扩大菁英人才朋友圈,推动协同创新,凝聚发展合力,催生人才群落效应。

强化广州市领军人才与企业协同创新联盟作用。围绕菁英人才创新创业多层次需求,链接政府公共服务、留创园区服务、市场化专业服务资源,搭建人才与专业服务机构的线上线下对接平台,提供知识产权、人才管理、财税法律、资本对接、市场推广等领域的专业服务,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引导、服务、支持菁英人才创新创业。

》》探索与海外高校联合培养机制

当前,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高校与地方创新力量之间通过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达到合作双赢,且模式一再创新,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优势日渐显示。

搭建联合培养的管理协调机制。主要涉及招生、培养、导师遴选、学位授予、质量控制及反馈评估等联合培养操作关键环节的沟通协调机制建设。

建立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在联合培养的双方中,应该从招生的学科专业、从事的研究项目和课题、双方导师的实际研究能力与水平,建立相应的导师遴选办法,选出学术涵养深厚、创新意识突出、能力超群、道德高尚的学术骨干,在双方认可下成为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招生及培养的责任主体。

与海外高校、科研院所、机构搭建科研实训基地和平台,创建联合实验室,实现共建实验室设施及资源由双方共享。

建设联合培养质量评估机制。在对现有培养结果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质量过程控制及质量反馈机制,以保障高水平的联合培养质量。(本文资料由广州留学人员和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0年第12期)

相关链接
 
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中国养老金     辽宁省建设工程造价     四川政府采购     沈阳市卫生局     南京教育网     恩施市崔家坝镇人民政府     江苏省常熟市花溪小学     奉化市城北中学     内乡教研网     德州市石芦街小学     荆州中考招生网     天域幼儿园     松滋实验初中     德州幼儿师范学校     上海市陆行中学北校     大丰市飞达路初级中学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处     尤溪实验小学     石家庄职工大学     井冈山革命传统学院     鄞州区高桥镇中心幼儿园     汕头市长厦小学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网站     广东北江中学信息网     福州屏东中学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滁州卫生学校     江西省教研网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大埔虎山中学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logo_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