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共创辉煌!

政府信息公开网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党群机构
  • 教学院部
  • 校务公开
  • 学术活动
  • 阳光服务
  • 校园风光
  • 全面教育
  外语院校,为什么要发展中文学科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党群机构
  • 教学院部
  • 校务公开
  • 学术活动
  • 阳光服务
  • 校园风光
  • 全面教育
协会动态

最新新闻

  • 外语院校,为什么要发展中文学科...
  • 体育培训市场火爆:场地一票难求幼儿园家长提...
  • 反映2020年多灾多难 新西兰年度热词“阴暗刷屏”...
  • 教育部:高校招聘禁对人才称号“明码标价”...
  • 民意调查:韩国女性对抵制日货更积极...
  • 安徽省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温馨提示...
  • 北京王府学校2021届学子早申录取喜报第一弹...
  • 尼日利亚超300名被绑学生获释 将与总统见面...
  • 焦作大学第25届河南之星设计艺术大赛中喜获金奖...
  • 义务教育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比最高 2019年占...
  • 必推重磅:考研英语必考写作主题词!...
  • 全港幼稚园及中小学延长停课至明年1月10日...
  • 希沃易课堂“名师联盟+”高级研修班成功举办,...
  • 国育未来教育科学(深圳)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
  • 青年话题:同学你今天熬夜干饭了吗?...
  • “体测替考100元50米” 要严惩作弊也应激发学生...
首页 > 党群机构

外语院校,为什么要发展中文学科

发布日期:2020-12-27 17:44:07
原标题:外语院校,为什么要发展中文学科

●外语专业的专业性,需要有特定的专业课程学习。缺乏人文学科视野、基本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孤立地进行“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训练,很难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专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外语院校多学科发展已成为一个大趋势,但是无论是“专业+外语”还是“外语+专业”都还处于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的学科融合式联合培养还很少,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还比较单一。

1.新文科建设应体现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

文科教育是培养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人,是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文化,是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社会大变革呼唤新文科,国家软实力需要新文科,造就时代新人需要新文科,文化繁荣需要新文科。

“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从世界来看,世界的新变革呼唤新文科建设;从中国发展来看,新时代呼唤新文科;从教育改革发展来看,教育方针呼唤新文科建设;从方位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应置于世界舞台、全球格局、国际坐标,不仅要参与国际竞争,还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治理,参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的制定。由此看来,在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是我国“新文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新技术改变了文科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式;新需求要求文科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追求创新与卓越;新国情促使文科应具中国特色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因此,新文科是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的自我革新,其建设应体现三个方面的特性:战略性、创新性和融合性。

战略性是指建设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既要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也要在世界舞台、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中谋划发展与改革,参与竞争与治理。

创新性是指建设不仅仅是对传统文科的外部改革,更是一种文科内部的自我革新,要通过传承传统、融合创新,寻求我国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的突破,实现理论体系创新、学术研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融合性是指现代社会的复合型需求使得学科发展越来越趋向于综合交叉,传统意义上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界限正在被打破,研究对象也在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新文科建设要丰富形式载体,创新方法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与其他专业集群融合。

2.外语学科再提升需高水平中文学科支撑

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的全面推进,以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扩展,为外语类高校中文学科“借力”优化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学理支撑。

2017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学科主干研究领域确定为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新确立的五大学科研究领域,扩大了外语学科原来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研究的内涵,凸显了外语学科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同时,也对外语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外语专业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专业,更不是所谓的工具性专业,而是严格意义上的人文学科专业,因而,在人才培养上,就应体现人文学科“修身、铸魂”的价值引领作用,也就是说要致力于培养有“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人文高度”的跨文化交流引领者。“中国深度”是指要“知中国、爱中国”,应该有深厚的中国根基,对中国文化本身有深刻的理解、深入骨髓的信念,在此基础上,再走向世界,了解其他文明的时候,才能深化对自身文明的理解,也会深化对世界文明的理解。“全球广度”是指要有从中国看世界的胸怀,是以专业的眼光和深度探究世界。而“人文高度”,是指能够融汇中外的文明,用平等的、包容的态度去看待、理解“多样的世界”和“变化的中国”。在此意义上,外语专业的专业性,需要有特定的专业课程学习,即以语言、文学、文化为核心的人文课程体系。缺乏人文学科视野、基本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孤立地进行“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训练,很难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专业素质,并在事业上有可持续发展潜力。

外语院校多学科发展已成为一个大趋势,但是无论是“专业+外语”还是“外语+专业”都还处于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的学科融合式的联合培养还很少,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还比较单一。需要构建新型的培养机制,打造高质量的课程,中文学科和外语学科组建导师组联合培养,使高端外语人才具有坚实的人文根基,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中文表达能力。外语院校的“外语”和“中文”学科,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老一辈外语教育大师许国璋、王佐良、周珏良等先生,无一不是学贯中西、“知周万物”的学人典范。新时代背景下,外语院校肩负的使命、外语学科再提升以及新型人才培养都需要高水平中文学科的支撑。

3.“拆墙”“入流”“争先”,外语院校要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立足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未来。外语院校要为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做出积极的贡献。

目前,外语院校中文学科基本处于“外语院校学科建设主体之外”和“中文学科之支流”。国内还没有一所外语院校的中文学科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不但直接影响中文学科在外语院校的正常发展和成长,而且与外语教育应注重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不相适应。

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其强调知识性和价值性的学科属性在高校育人育才的工程中肩负着重要任务,是构建和提升高校整体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平台。恰如其时,外语院校的中文学科发展迎来了很好的机遇:一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一是“新文科”服务国家改革发展战略的需要。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适应中国国情、符合外语院校人才培养要求,推进中文学科建设不断升级?

其一,要“拆墙”,彻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中文学科与外语学科的交叉融合。中文学科为外语院校人文教育起着“引擎”作用,它为学校提供人文素养提升的课程与师资支持,不仅有利于中文学科体现出鲜明的学科特性,也可以在校内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动提升的良好局面。新时代不仅呼唤会讲中国故事的人才,更需要能够讲懂中国故事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外语院校实现中文学科与外语学科的真正融合,有利于专业优化、课程提质和模式创新,为培养此类人才创造条件。

其二,要“入流”,即要提升学术内涵,有充分反映中文学科理论创新的最新代表性成果,争取进入中文学科的主流。这就要求外语院校中文学科建设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时代性、学术性和针对性,注重内涵,凝练学术方向,确立适应中文学科自身发展更好更长远的目标,更加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文学科体系,培养中文学科优秀创新人才的重任;更加承担起在新科技迅猛发展形势下探索学科边界拓展、专业结构更新、教学范式转型、学习方式转变的重任。

其三,要“争先”,即在“新文科”建设中争得一席之地,并大力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方面,创建新型学科,拓展学科发展空间。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和学科发展需要,在现有学科基础上通过整合重组,探索跨专业中文学科“新文科”建设,创建新型研究生专业和复合型本科专业,为中文学科寻求新的增长点,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根据外语院校的办学特色,中文学科的国际化将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这个学科一个新的生长点,新的发展空间。对北外而言,可借助广泛国际交流和20余所孔子学院建设优势,拓展与海外高校的合作研究和研究生合作培养,促进中文学科在内涵、外延乃至从课程体系、授课内容到讲授方式方法等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乘此“新文科”建设、“双一流”建设的新时代东风,外语院校中文学科建设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积极加快推进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

(作者:杨丹,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链接

高水平母语教学是高水平西学研究的基础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始建于1951年,经过70年的努力,北外中文学科已设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开设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6个学术型硕士点和汉语国际教育1个专业硕士点,同时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自设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与规划学3个博士点。北外中文学科的建设与综合性大学的文学院或中文系不同:首先,高水平母语教学是高水平西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前提,中文学科不能甘居外语类高校的“配角”,而应勇担时代重任,成为学科发展及学术团队建设的核心成员。其次,外语院校中文学科要结合国家战略和外语教育创新自己的学科建设,要与国内综合大学或师范类院校的中文学科形成“错位发展”的态势。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家比以往更需要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和发展。外语院校中文学科以丰富的外语教学科研资源为依托,以开放包容的国际化视野为特色,一直都处在“会讲中国故事、讲懂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和实践的前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可追溯到1965年广州外国语学院的中文教学组。2005年3月,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成立。学院现设有汉语言文学系、中国文化系和对外汉语系,开办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汉语言(高级涉外文秘)、汉语言(涉外文化管理)和汉语国际教育4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比较文化研究博士点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化传播与媒介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院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中心,专门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工作。学院着力打造华南地区国际化中文人才培养高地,培养“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创新型中文人才。

相关链接
 
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中国养老金     辽宁省建设工程造价     四川政府采购     沈阳市卫生局     南京教育网     恩施市崔家坝镇人民政府     江苏省常熟市花溪小学     奉化市城北中学     内乡教研网     德州市石芦街小学     荆州中考招生网     天域幼儿园     松滋实验初中     德州幼儿师范学校     上海市陆行中学北校     大丰市飞达路初级中学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处     尤溪实验小学     石家庄职工大学     井冈山革命传统学院     鄞州区高桥镇中心幼儿园     汕头市长厦小学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网站     广东北江中学信息网     福州屏东中学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滁州卫生学校     江西省教研网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大埔虎山中学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logo_home